吴正岚教授著《明代文人经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出版

2025-02-28     新闻通知     10

内容简介

所谓“文人经学”,出自南宋朱熹“后世之解经者有三:一儒者之经;一文人之经,东坡陈少南辈是也;一禅者之经,张子韶辈是也”一说,是指欧阳修、苏轼一系的经学传统。明代文人经学肇始于宋濂,经由归有光、唐顺之、焦竑等人的弘扬和发展,至钱谦益而集大成。

就经学史的角度而论,明代文人经学的意义有三:一是树立了自得之见和愚夫愚妇之心的解经原则,进一步摆脱对传注的依傍,更强调探求经典本意,并以愚夫愚妇之心为解经依据。二是在怀疑《河图》、《洛书》方面,从文献实证的角度提出了新论据。三是推崇形声文字之学,为汉学复兴开先声。

明代文人经学对文学思想变革的影响,则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其一,确立了以六经为主、班马等“史中之经”为辅的古文典范。其二,建立了文以载道与“文主于变”相结合的文论“结构”,以内容上的独特见解为文学革新的途径,建构了文道关系的新模式。其三,在亲子之情上打破礼制的约束,为文学上追求惊心动魄的深情和真诚提供依据。其四,崇尚“即经而心”的经学思想,与神明与法度合一的文学理论相呼应。

本书考察明代中后期文人经学的历史演进及其与文学思想的相互激荡,其中的个案研究《唐顺之校录<医闾先生集>的文学思想史意义》和总论《明代文人经学与文学思想变革的关系》先后发表于《文学遗产》和《文学评论》,《论<易经渊旨>与归有光思想的一致——兼论《易经渊旨》的真伪》、《焦竑<易筌>对吴澄易学的沿革及其学术史意义》等篇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转载。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明代文人经学与文学思想变革的关系总论

第二章  归有光的文学思想与欧阳修经学的关系

第三章  论《易经渊旨》与归有光思想的一致

——兼论《易经渊旨》的真伪

第四章  唐顺之的“道器不二”论与欧阳修思想的渊源

第五章  唐顺之校录《医闾先生集》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第六章  论焦竑的文学思想与东坡易学的渊源

第七章  焦竑《易筌》对吴澄易学的沿革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八章  钱谦益之诗文“茁长于学问”与欧阳修经史之学的关系

第九章 “根本六经”与“通释教”

——钱谦益论“经经纬史”与苏轼文学的取法对象

结语

附录一  明代文人经学著述一览

附录二 焦竑《易筌》化用吴澄《易纂言》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吴正岚,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明清文学研究。已出版《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2003)、《金圣叹评传》(2006)、《六朝江东士族文学研究》(2019)、《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金圣叹》(2019)、《明清之际文人经学与佛学征实风尚的互动研究》(2023)等著作5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多项。先后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访问学者、韩国汉阳大学东亚细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东洋大学国际哲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